文 | zjf
编辑 | 大A
Kevin介绍了韦伯的生平(1864-1902),是英年早逝。早期的韦伯在学术体系的发展非常顺利,是成功学者的典型。1897年(33岁)时,他陷入了精神危机(父亲去世、学术焦虑、家庭不和睦等),无法继续教书。这段精神危机持续了7年,他辗转欧洲各国和美国旅游,直到1904年才逐步走出阴影。这段经历也给他未来10年的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埋下了伏笔,例如他对加尔文宗预定论(pre-destination)的教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关系做了论述;对资本主义体系下现代人命运安排做了判断;对铁壳(iron cage)的比喻等。
后人整理的韦伯《宗教社会学论文集》的导言已被移植进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的导言中,是帕森斯(Talcott Parsons)翻译本安排的。本书最佳中译本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。韦伯另一部成体系的专著《经济与社会》也是在韦伯晚年完成的。
韦伯著名的理性主义定义和我们平时用词含义有所不同:
韦伯在这里说的理性是Rationality 更确切的是合理性,强调实践过程,非原因(reason),如存在即合理的理,强调原因。
这个概念有两个外延,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。
工具(合)理性:指通过实践的方式确认工具的有用性,追求效率,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。即手段。
价值(合)理性:强调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,关注某些具有实质的、特定的价值理念。即目的。
3.在这里,新教伦理强调“勤俭和刻苦的职业道德,通过世俗工作的成功来荣耀上帝的观念”是工具理性的体现,而社会主义的大同理想是价值理性的代表。
老王做了内容提要,并提倡我们用反实证主义的思想去读书,也就是通过吸纳、过滤各家看法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。
开篇通过对比了不同宗教信仰群体(天主教和新教的不同)不同的生活样式,这些差异塑造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方式。韦伯之问(存在争议):为什么“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”出现在西方?
富兰克林表述提出三点:(1)时间就是金钱;(2)守信用;(3)钱生钱。欧洲的富格尔说,想赚钱是欲望。
工人:底薪也干活还热爱工作。资本家:赚钱,扩大生产,禁欲不花钱、克制享乐精神(虽然我本人不赞同),再扩大生产。资本主义的担纲者是中产阶级。新式企业家具有优秀的品格。
与马克思主义不同,韦伯没有把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完全对立起来,而是把工人-资本家的关系当做是资本主义精神下的秩序纽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