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若昱

编辑|大A、Linda、Avery

在本期读书会中,Avery 和Linda 继续讨论了福柯所著《性史》的第三部分性科学 (Part 3: Scientia Sexualis) 和第四部分性经验的机制部分 (Part 4: The Deployment of Sexuality)。第四部分又分为两小章:第一章目标 (Chapter 1: Object) 和第二章方法 (Chapter 2: Method)。

第三部分:性科学(Part 3: Scientia Sexualis)

Avery 首先对第三部分性科学进行文本讲解。

Scientia 是 science (科学)的拉丁语词根。在这一章中,福柯对于性的“科学性”提出了质疑,并讨论了关于性的科学话语的产生。

欧洲19 世纪以来,关于性的话语突飞猛涨。与其他关于性的话语不同,科学性话语 (scientific discourse) 宣称从中立公正的态度去谈论性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,科学性话语与道德观念有很深的联系。虽然人们通常以为科学和道德是对立的,但是科学性话语,实际上是为人们对于性的道德观念提供了所谓中立客观的理论基础。例如,在上个世纪,同性恋被认为为病态,用来合理化人们对于性少数的道德偏见,并把这样的偏见常态化/正当化了。科学话术和道德很难有绝对的分界。

Avery 把福柯的分析引申到对优生学(Eugenics)的批判。优生学可以定义为一种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伪科学。它通过“科学话语”,强调社会群体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和纯洁,抹除所谓的有缺陷的人,继而将个人和国家层面的种族主义合理化。Avery 举了个例子:上世纪美国出现了用智商测试证明非裔比白人智力低下的现象。但实际上,智力测试的问题非常欧洲中心主义,如果答题者不熟悉欧洲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,是无法答对这些题的。“科学”的智力测试其实本身带有极强的偏见 (bias),被用来证明非裔的缺陷,将社会上对于非裔的歧视和暴力合理化。

接下来,福柯说明了两种性话语的发源。

一种是发源于中东和亚洲社会的情色艺术作品(ars erotica)。其特征可以归纳为:追求快乐和性愉悦、通过性的实践获得、隐秘的传播方式。

另一种是发源于西方社会的科学性话术(scientia sexualis)。它并非基于自身经验和也不追求性愉悦,而是起源于当时欧洲社会的各种社会机制,如教堂、学校和法院,通过供认和忏悔(confession)产生性相关的知识和话语。Linda 补充道,在中世纪时候,供认、忏悔是宗教性行为。在现代社会,供认和忏悔的形式改变了,渗透到了司法、教育和医疗。于是,虽然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变弱,但供认和忏悔的机制反而传播得更加广泛。

Avery 讲到confession 在福柯这里对于主体性的生成 (subjectification) 有很深的影响。福柯并不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(agency)和“绝对自由”的主题,而是强调主体在社会机制(social institutions)中是如何生成。Avery 分析了主体(subject)一词的双重意思,它既是作为名词的“主体”,也是作为动词的“服从”(subject to)。对于福柯来说,是通过屈从于既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机制,人才成为了主体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里主体性的形成并不是其单独形成的,而是在和一个具有权威的另一个人的审问之下完成的。在这里,主体性的生成是一种黑格尔式的 (Hegelian).

第四部分:性经验的机制(Part 4: The Deployment of Sexuality)

Linda 为我们讲解了第四部分性经验的机制 (Part 4: The Deployment of Sexuality)导入部分、第一章和第二章。第四部分是全书最长的章节,第三和第四章将在下期读书会中进行讲解。

问题导入

福柯在Part 4开头着重讨论了问题意识的话题:在讨论性时,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?

福柯指出,西方思考性问题主要有两种思维定势。一是去寻找隐秘的性背后的真相(truth),二是去寻找性背后的逻辑(logic)。他批判了这样的定势 。首先,性不一定是隐秘的,并且它始终占据了人们求真意志的中心。其次,福柯对第二种定势也持否定态度,性也并非是完全理性的,他认为性必须有本能和身体存在,不能完全归于理性和精神的范畴。

之后,福柯提出了他认为更有价值的问题: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性是隐秘的,这样的求真意识(history of this will to truth)是如何形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