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y

编辑|淡泊乐梦、大A

这次由仝老师和王老师给我们带来讲解。

仝老师对这本书进行了伦理学的解读,王老师针对上期读书会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,并讲解了第五章的重点内容。

一、人的境况的伦理学解读

仝老师认为,从某个角度看,这本书在思考一个核心的问题:即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价值是什么?本书的答案是积极的生活(Vita Activa)。

Vita activa本身是中世纪哲学对亚里士多德的bios politikos(政治生活)的标准翻译,在奥古斯丁著作中已经出现,在那里作为交谈或实践的生活(vita negotiosa or actuosa),仍反应了这个词的原初意义:一种致力于公共政治事务的生活。(5)

积极生活在本书中包含三个内容:即劳动、工作和行动。阿伦特在开篇虽提到沉思,然而本书并不详细涉及对沉思的讨论。

1.1 劳动的特征、问题与价值

劳动的特征:阿伦特所说的劳动和我们现在的“打工”类似。

–重复性/必要性

劳动和消费不过是周而复始的生物生命循环的两个阶段…从生命

过程的紧迫需要,如洛克所说的“维生之必须”来看,劳动和消费的联系如此紧密,以至于它们就是同一种运动,一个差不多一结束就必须全部重新开始的运动(72)

人每天劳作来保持世界的干净和抵御它衰败的斗争,与英雄业绩

几无相似之处;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地清理废物,维护更新,这份劳动所需的不是勇气,这番辛苦令人难过的也不是危险,而是无情的重复(73)

–私利/非公共性

准确的说,劳动动物的无世界性(worldlessness)…它内在于对世界

公共性的主动逃离(85)

世界性:世界性不是说人存在于世界就具有世界性,而是人需要持续不断地和这个世界产生联系。